12月13日,如果不是南京的上空響起了防空警報,許多人大概沒有意識到這一天是國恥日———74年
前的今天,攻陷南京的侵華日軍瘋狂殺害了我們30萬同胞。正當南京市民舉行集會紀念死難同胞的時候,
南京大屠殺年齡最小的幸存者趙斌老人卻正處在病危中。
幸存者趙斌,生于1937年11月27日,出生17天即遭遇南京大屠殺。趙斌的父親當年是一名警衛人員,
在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。孤兒寡母躲過大屠殺后,一直艱難度日。2004年,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
胞紀念館免費開放后,趙斌當了一名義工,致力于講解歷史,在接受采訪時,一直都強調:不要忘記歷史
,不想被欺負就要自強。
趙斌強調的這兩點,正是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對后人的全部意義。然而,人都是容易遺忘的,對于日
本侵華戰爭這段并不遙遠的歷史,由官方主持的全民紀念活動,是延續切膚之痛的較好方式。但從目前來
看,飽受戰爭之苦的幸存者,卻是最活躍的歷史宣講者之一。他們通過座談會、學術討論會、接受采訪、
向日本政府起訴等多種方式,將歷史與現實間的距離拉近,讓戰爭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不至于淡得太快。
只是,經歷過大屠殺的幸存者躲過了日本人的屠刀,卻躲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。數據顯示,在
1987年,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人數為1756名;1997年,人數減少為1200名;2006年,人數降至400多名。到
目前,全部幸存者僅剩百余人,不足200人。按這個趨勢,再過10年,幸存者人數可能就是0了。
因此,這些大屠殺的幸存者才是最珍貴的活文物,政府應該珍惜和保護。但目前,一些地方政府的表
現不盡如人意。譬如年齡最小的幸存者趙斌,在摔倒送院救治近十天,他的同伴還不知情;趙斌所服務的
江東門紀念館也是在近日了解到情況后才去看望……2007年,南京唯一慰安婦活人證雷桂英去世,當時有
歷史學者王炳毅就批評“相關部門對雷桂英的存在過于麻木。”他認為,倘若老人在清貧的家庭環境中,
能夠得到更多幫助,那么老人還可能活得長久一些。他希望政府部門能將對慰安婦、大屠殺幸存者的援助
制度化,讓這一批民族歷史血淚的見證者,可以有更為舒適的晚年。
南京大屠殺不只是南京人的恥辱和痛感,“九一八”也不是東北人的“九一八”,同樣,戰爭中的幸
存者也不只是他們那個家庭的幸存者。就像紀念南京大屠殺不能只限于南京人,紀念“九一八”不能只限
于東北人一樣,對于大屠殺事件中的幸存者,我們也要給予政策上的保護。因為只有保護他們,才能更好
地傳遞記憶、撰寫歷史。如何保護幸存者,折射一個國家對國恥的態度。
來源:中國新聞社區